黄河尾闾,渤海湾畔,海风阵阵,鸥鸟翔集。
在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中船海装风电有限公司年产120万千瓦海上风电机组总装基地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在进行海上风电机组的安装。“这是我们自主研制的H260-18MW海上风电机组,创造了全球单机功率最大、风轮直径最大的新纪录。”中船海装风电(山东)有限公司总经理蔡福勇指着一台庞大的风电机组介绍道。该机组叶轮直径260米,扫风面积约5.3万平方米,在满发风速下,大概每年可输出7400万千瓦时的清洁电能。
(资料图)
“风电装备部件动辄几十米、上百米长,不适合长距离运输。我们的车间就建在港口腹地,从原材料到主机、叶片、塔筒这些零部件,再到主机里面的齿轮箱以及下游的储能设备等,在产业园几乎形成了产业链闭环,大大降低了我们的生产及运输成本。”蔡福勇说。
中船海装风电有限公司作为海上风电产业的龙头企业,如何会落地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事实上,除港口、腹地、中心城区位等硬件优势外,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完善的产业链集群优势成为吸引其落地的重要因素。
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引进一家企业形成一个园区、成就一个集群的故事,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上演。自2020年以来,凭海临风的开发区加速布局海上风电产业,目前已具备较深厚的海上风电产业基础,产业链条日益完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特征凸显。目前,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已签约落地项目27个,总投资247亿元,从纤维、树脂到叶片、桩基、主轴、塔筒,再到风电主机……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加速集聚,基本构建起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条,产业聚集度、项目建设速度走在全省乃至全国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前列。同时,开发区大力推动东营海上风电测试认证创新基地、海上风电大型机电传动系统研发测试中心落地,搭建物流、金融、培训等平台,全力打造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生态圈。
然而一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荒滩,转眼间一座规模宏大、链条完善的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拔地而起。这得益于开发区优越的营商环境和“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理念。
机器轰鸣,焊花飞溅,智能化生产线快速运转,车间外的开阔场地上,组装后的风机塔筒如长龙卧波,正被吊到巨型拖挂车上向外输运。“自5月份投产以来,几乎每天都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东营天能重工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段春江指着外运的庞然大物说:“这些都是为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半岛南项目基地生产的风机塔筒产品,仅这一项产品订单,就得抓紧往前赶进度。”天能重工是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最早抢滩落户的企业之一。“其实,在落户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前,我们南到广东、北到山东,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的沿海地区。”段春江感慨道,直到来到东营,被这里高效、专业、务实的作风及良好的产业生态所打动,便毅然决定与这里“联姻”。
为做好项目推进,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推进专班,为每个项目成立了专门的推进小组,提供“专属定制”服务。段春江说,在开发区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的项目从2022年5月全面开工建设,到今年5月首个风机塔筒下线,历时仅一年时间。
放眼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建设速度“跑起来”的项目不止这一个:中船海装年产120万千瓦海上风电机组总装基地项目已于2022年底竣工投产;金雷重装海上风电核心部件数字化制造项目已进行试生产,计划年内全面达产;三一重能风电装备产业基地项目于今年2月14日开工,首批机组已于3月31日成功下线;发电机、齿轮箱、轴承、偏航变桨、变流器等30余个重点项目正在快马加鞭推进中……一个个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产业集群初步成形。
据悉,未来几年,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将迎来海上风电项目的集中投产期,将带动形成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这里将发展成为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