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几千年的文化中,俗语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从封建时代开始人们就致力于用经验养育后代。
正所谓世间并没有完美的人,更加没有从未遭遇过烦恼的角色,每个人都曾遇到过糟心痛苦之事,只不过是人人自愈的手段不同而已。
即便是尊贵如帝王将相也会迎来无法快速解决的痛苦事,而这些令人不愿接纳的事情则需要依靠经验来处理,烦恼可以来源于任何地方或是人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烦恼的诞生地从来不会只拘泥于一种形式,天下之大只要人向往着生存,势必会遭遇不顺心的经历,这个弊病谁也无法避免。
哪怕是被众星捧月的天之骄子也要学会忍耐,不过古时候的华夏民族凝聚力同样很旺盛,祖先们由于先后辈们一步饱尝失败的痛苦。
所以祖先们本着不希望让后代重复自身道路,便动手将积攒到的经验以脍炙人口的方式口口相传,而生活中的俗语便是典型例子。
就像很多人都了解的宁娶寡妇,不娶生妻一般,这里面饱含着古人对生活经验的看重。
封建时代的部分观念之所以会在现代被抵制,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时代的不同,这不仅代指了古代与现代的思维差异,同时也表明了时代风气差异下的观念不同。
都知道古人对于女性的思想抑制程度太重,男权社会之下古人难免会下意识对女性思维设立框架,但是碍于古代为实打实的农耕社会。
那是一个需要强悍劳动力维持生计的年代,女性因为在生理条件方面与男性实力相差甚多,在不考虑幸存者偏差的情况下男女之间相处,的确是女性要更加吃亏一些。
从而也就导致了女性的社会地位越发低下,然而虽说这是古代社会风气中无可避免的现象,可是古人对于女性的生活也算比较了解。
至于为何要说宁娶寡妇则要看古人视角下的女性群体,古时候的人们普遍认为女子就要贤良淑德,不越界与不出格的行为是女性生活的基本准则。
长此以往女性就算是心中压抑,却也明白凭一己之力确实无法与社会框架对抗,所以久而久之人们便为女性制定出一系列的规矩。
然而条条框框的规矩内寡妇的名声要比生妻好一些,考虑到古人娶妻都希望女方知书达理,再不济也盼着女子能够守妇道,古代不守妇道的女子必然会遭到整个社会的唾弃。
生活在这种环境的女性只能越发小心地遵守规矩,与闺中女子大不相同,寡妇与生妻在女性群体中都不算是很受欢迎的角色,尤其是生妻在古时候的名声并不悦耳。
更有甚者还会嫌弃生妻这重身份,生妻与现代社会中的前妻意思相同。
角色也是一模一样,就算现代人的婚姻观念早已得到了进化与改变。可是婚姻自由的观念在几十年前仍旧根深蒂固。
六七十年代的女子轻易不敢离婚,更何况是规矩森严道德底线极高的古代了。
古代女子若是与夫家分道扬镳,必定会被十里八乡的人在背后议论。
正因为很多人都无法接受离开婚姻的女子,渐渐地才出现了宁娶寡妇不娶生妻的言论。毕竟寡妇是丈夫意外身亡才被迫守了活寡,实际上与寡妇本人并没有太大关联。
在女子需要三从四德的时代,温柔乖顺听话几乎囊括了所有性格的女性。
寡妇纵然有过情史与婚姻经历,可是在思想古板与严苛的古人看来,还算是守了女子生来应该遵守的妇道。
总而言之守妇道便是古代女性身上的闪光点,从闺中少女时代走来,再到后面的人妻与母亲,女性似乎也一直在尽力扮演好一个贤良的女性角色。
如果本身就是个离经叛道的女子,那么很大可能上曾经的夫家也不会娶进门,角色效应深刻地影响着古人的思想。
再者寡妇们有过婚姻经历后一些规矩也能熟记于心,在古人眼中可以算作是一个具备婚姻经验的人选,某种程度上而言寡妇的守规矩,在老一辈人眼中或许是加分项。
反观这句话中生妻背后所映射出来的现象便能得知,古人对于女性试图寻求婚姻自由的态度极度抵制,这样敢爱敢恨的女性在古代会生存得极为艰难。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寡妇与生妻之间的差距这么大了,关键的原因还是要归根于封建思想的过度固化与单一。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古人会认为生妻性格方面不适合婚姻。
潜意思中还是认为若女子与夫君性格合拍,又怎么会沦落到被休弃的地步,女性在古代婚姻中的所作所为被社会架上了框架,并且随着女子出嫁从夫的观念越发深刻。
束缚女性思想的框架开始越变越小,所以后来才导致女性群体揭竿而起争取社会地位,如果换种角度来看待这句话背后的深意。
其实也能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处于女性地位被压制的年代中的人们,由于身为局中人所以也没能预料到思想会对女性带来负面伤害。
也印证了那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毕竟没能生活在古代也就不了解古人的思维逻辑,时隔几千年时间用先进的理念去断言曾经的时代风气,对于封建社会似乎有些不公平。
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存在即合理的观念,古代之所以会出现男女不平等的理论,究其根本还是在于社会风向的问题,生理条件上的差距造就了强弱群体间的对立。
但是当这种观念流传到高速发展的今天,女性已经是社会中的栋梁群体,为社会发展也做出过巨大贡献,这种观念也开始变得不尊重女性,自然而然也就退出了时代舞台。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这些现在看来并不合理的俗语,也都是曾经祖先们为了后代少走弯路才传承下来的珍宝,这份心意就已经足够令人动容。
跨越千百年的文化,结晶证明了华夏同胞们的超强同理心,正因为自身经历过某种不愉快的事情,所以才会好心告知他人不要犯下相同的错误。
实际上这样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态度很值得学习,可是却也并不能代表由这份态度衍生出来的观念同样值得世代赞颂。
只能说属于这句俗语的时代过去了,人们总要学会向前看去努力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