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日前,“科创精神青春领航”主题读书会(以下简称“读书会”)在北京举办。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曹志冬作报告,报告主题为“社会计算——驱动数字社会走向智能社会”。
曹志冬介绍了多学科交叉的社会计算概念与方法,讲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曹志冬认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及创新服务应用模式的不断迭代发展,人类社会关系与组织模式逐步向网络空间迁移,人类行为痕迹已被精细化记录和数据化呈现,因而涌现出了许多社会新问题,一些社会旧问题也需要被重新审视,因应这一新形势发展而来的多学科交叉的社会计算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数字社会的诸多新旧问题。
曹志冬还结合自身经验分析了当下国内外人工智能发展形势。目前,中美两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已经远超其他国家,不过中美两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布局各有特色,美国侧重于全面横向发展,好比是“门户网站”,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布局更倾向于细分领域纵深发展,好比是“APP”。并且,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有很多优势,我们有庞大的数据和多样化应用场景可以提供测试和技术迭代升级,国家层面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很多头部企业也都在集中发力。
在互动环节,很多企业家积极发言与专家互动。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青委会会长宋大磊提出“人工智能大数据如何解决给个体‘画像’”问题。他认为,社会应该给予少数“心理不健康”人群更多关注,最好能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早发现早治疗”。
曹志冬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在法律和社会伦理框架内进行,对群体“画像”有助于研究,对个体“画像”会侵犯个体隐私,科学家在做研究的时候必须要清醒认识,不能跨越边界。不过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不断发展,“早发现早治疗”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在很多领域,比如,现在很多网站、APP都在采用的大数据分析推送,基于群体“画像”从而实现精准服务的同时,也可以早发现一些“自杀倾向”个体从而早期干预。
未来新视界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江烈毅对“多模态人工智能大模型”非常感兴趣。他表示,国际上很多人工智能实验室都在做相关测试实验,并推出很多平台,目前,有很多平台放弃“开源”,希望构筑壁垒,这可能会对很多从事有关工作的企业产生影响。对此,曹志冬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迭代非常迅速,并且需要不断的测试训练完善,如果他们选择“封闭”,这可能会给其他企业带来发展和超越机会。荟萃全球智力资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工智能是一个生态系统,开源开放是推动生态良性健康迭代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贝壳集团政策研究总监田雪对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是否会影响人类产生担忧。她提出,“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未来很多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对此,曹志冬表示,人们无需为此过度担忧,人工智能的发展代表了生产工具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工具”就是“工具”。
目前,人工智能并不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虽然,在很多领域人工智能表现的比人类更聪明,但是,这些也只是功能性模仿。人工智能本身并不能真正理解“他做的是什么”,甚至不理解他所处理的数据对象“有什么内涵”,当然也就不可能具备自我意识。
曹志冬表示,当下,人工智能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与治理体系尚不完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我们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会不断完善,不过人工智能确实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想象和未知。(司马岩)
(编辑 李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