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1年,老皇帝朱元璋派太子朱标从南京出发去西北踏查长安和洛阳,此行的目的非常重大,代替他去寻找迁都的地点。虽然在南京定都已经几十年,对此朱元璋一直都不满意。能够用16年亲手打下一个大明王朝,却并未遇到合适的都城,一度最多时形成了“一国三都”的局面(南京、汴梁和凤阳),但这都不是他满意的地方,这对于朱元璋不能不说是一个天大的遗憾。
【资料图】
让太子朱标为以后的都城选址,政治意味更加浓厚,遗憾的是从西北回来后,太子朱标一病不起,转年就去世。六十多岁的朱元璋老来丧子,何况这是他的继位之人,打击程度不言而喻。对此他甚至怀疑这是上天阻止他迁都,在祭灶神的时候他说:“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有绪。唯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疲。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创业关键的1367年是朱元璋一生中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年。在他先后灭掉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派兵北征,向元朝的残余势力发动了进攻。已经呈现出全面胜利的朱元璋说:“朕惟建邦基以成大业,兴王之根本为先,居中夏而治四方,立国之规模最重。”可见他十分在意首都的选定。
“一国三都”
此时,朱元璋感到以南京为首都已不能适应战争形势引起的变化,于是萌动了另选都城的想法。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诏告天下,他已于“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 下之号曰大明,以是年为洪武元年。”但并没有宣布京师建在何处。这是朱元璋意欲在南京之外另选都城的表露。
战争形势的变化是朱元璋在南京之外另选都城的重大原因。1367年11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师25万北征。这样,改变了以往对陈友谅、张士诚作战时由朱元璋亲自指挥诸将的局面。原来对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多 在南京及其周围进行,此次远征,战场远离政治中心南京,使朱元璋不能亲自指挥前方统兵诸将。朱元璋深知,对北方元军的胜败决定着他的政治命运。因此,如何将作为政治中心的首都和指挥北方对元战争结合起来,便是朱元璋首先考虑的重大问题。
为适应军事形势的变化,朱元璋开始考虑选择北方适中之地为都城。1368年4月,徐达等攻占汴梁,这就为朱元璋在北方建立政治、军事中心创造了条件。
建国前夕形势图
是年5月11日,朱元璋从南京前往汴梁。“时言者皆谓君天下者宜居中土,汴梁宋故都,劝上定都,故上往视之;且会大将徐达等谋取元都。”看来,朱元璋是和大臣们讨论过都城的选择问题。此次北上,一是踏勘汴梁是否具备建都的条件;二是给徐达等北征将领布署夺取元大都的作战计划。历经27天的跋涉,朱元璋于6月6日到达汴梁,立即召徐达、常遇春前来会和。第二天,改汴梁路为开封府。第四天,置中书分省于开封。朱元璋在开封往了两个月后返回南京。在此期间,他亲自给徐达等布置攻取元大都的作战方案;命浙江、江西2省及苏州等9府,运粮3百万石至开封。朱元璋在开封设衙署,任 官职、驻兵、囤粮,都可视为建都的准备。随着徐达率军北征逼近元大都,使朱元璋更加感到北方军事前线离南京太远,不便控制局面。因而,朱元璋便于洪武元年八月已巳(公元1368年9月13日),朱元璋下发诏书以金陵为南京,开封为北京。“朕惟建邦基以成大业,兴王之根本为先居中夏而治四方,立国之规模最 重。”“朕观中原土壤,四方朝贡,道里适均。父老之言,乃合朕意。”《明史》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建国之初的朱元璋因为热爱自己的故乡,在定都应天(南京)不久之后就提出了一个让大臣们非常震惊的计划:把帝国的首都设在老家凤阳。虽然此前大臣们对于都城的设立进行过全方位讨论,也深知南京在当时的位置属于“偏安”,有的人提出过长安、洛阳、开封、北平等多个方案。当朱元璋提出在凤阳建设中都时说南京,“去中原颇远,控制北方良难”。而“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高皇帝御制文集》他认为定都凤阳完全弥补了这一缺憾“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明太祖实录》,除了在战略位置上的考量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朱元璋对故乡有着深深的情结“圣心思念帝乡,欲久居凤阳”。
凤阳旧城址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凤阳中都建设巨大工程开始了,按照他的构想,就是要区别历代都城的风格,在自己的故乡建设一个从未被建立过的宏大都城,而这个作品是他亲自设计。“高三丈九尺五寸,女墙高五尺九寸五分,共高四丈五尺四寸五分”这是作为皇帝的他最为奢侈的一件工程,朱元璋为了要这座城市永远耸立在淮河沿岸,他要求在城墙关键部位注入铁水,每一块砖瓦都要刻上工匠名字,是最早大明的“实名制”,以此追查一旦可能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明太祖实录》遗憾的是,那些被迫调来的工匠因为劳动太苦,工钱又少,于是被几个人实施了“厌胜法”,就是在工程关键部分埋下咒符、泥人、木人。据说朱元璋在验收新都是坐在宫殿宗,影影绰绰看到有人在殿脊上拿着刀枪打仗,“太师李善长奏诸工匠有厌镇法。”《明史》
南京城墙
一怒之下朱元璋杀了所有参与的木匠,最后的不放弃了迁都凤阳的计划。直到洪武十一年(1378),都城的地址再也没有确定下来,最后朱元璋也心灰意冷,宣布以南京为京师。虽然在当初定都南京有一个书生给朱元璋提出南京的多重优越性“定都建康(南京)拓地江、广、进则越两淮以北征,退则画长江而守。夫金陵古称虎踞龙盘,帝王之都,籍其兵力资材,以攻则克,以守则固。”《明史》然而抛却其他方面的地理等因素,朱元璋对南京越来越不满意,原因是由于宫殿是填湖而建,时间长了竟然出现沉淀导致“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甚至认为这是因为破坏了皇宫的风水,所以导致太子早逝,但同时也只得认为是天命如此,一生强势的朱元璋也开始变得凄凉起来,虽然在朱棣夺取南京后,将都城迁移往北平,从而奠定了大明王朝二百多年的走向,但这些或许并非是朱元璋当初所计划的。
参考资料商传著作《明太祖朱元璋》、张宏杰《朱元璋传》、《明史》、吴晗《朱元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