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最近,我发现来咨询教育问题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总会不自觉地抱怨孩子的各种问题,甚至还想着要不要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判定孩子的问题是不是因为心理出了毛病。但我想说,与其想破脑袋去改变,还不如花点时间去探索问题背后的原因。因为孩子的性格或是心理的问题,基本都源于成长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性格还有教育的方式。比如:勤劳的父母会经常说勤能补拙,勤劳是多好的美德,而在乎社交的父母,会告诉正在读书的孩子,一定不要只知道读书,还要多锻炼交际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被熏陶,会接收父母的这种脾性秉性,在心理上趋同,在行为上模仿。可以说,孩子的性格,或多或少都带有父母的印记,因此孩子的问题,大部分的根源都在于我们自己。
特别是父母的一些心理情结,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深。01父母的自卑情结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自卑情结,而这个自卑情结怎么对待,怎么处理,使人与人有了不同。而这些不同往往体现在对待自己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在我的家乡,有个很喜欢找人聊天的大叔,而且会经常谈论谁的孩子高,谁的孩子今后长不高。他自己个头很矮,你肯定弄不懂他为什么还这么热衷地谈论这个话题。原因是他的儿子比他高,而且比很多同龄人都要高大,我猜可能是让他在心理上得到了弥补。因此总急于跟其他人分享这个信息,目的就是让其他人看看,我的儿子是高个儿,你不要瞧不起我。可是谁没事跟你比个头?只有内心在乎的,才会去不停地比比比。所以,你会发现,很多父母如果自己无法超越自卑,就会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比如父母因为身高问题,经常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说个头矮有多不好。这样做,没有任何的意义,反而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也有可能转化成自卑心理。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克服自己内心的一些焦虑和自卑情结。
因为真的会传递出来,影响到孩子。02父母的悲观心理一个总是在孩子面前表现悲观的父母,孩子也一定学会了悲观。如果孩子骑自行车摔倒了,变得垂头丧气或者抱怨车子不好骑。你走过去会怎么跟他说话?是跟他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骑了这么久还摔倒啊!”还是跟他说:“没事,我小时候骑车经常摔,好几次摔沟里了,但我也没放弃,越骑越好。”我给孩子的回答,就是第二种。每当孩子遇到挫折不想继续,或是受到了打击,我总是会带着“这结果我觉得也是不错的,你看我们得到了什么?”这种思维来跟他们说话。比如我和小宝下楼玩,没多久就下雨了,他有时会说:“妈妈,我们真倒霉,下雨了。”这时我不会抱怨天气,而是找点能让人开心的事,会跟他说:“其实我们坐在这亭子里感受下下雨天是什么样子,我觉得也很好啊!”每次面对我的乐观,孩子也能从生活中找到更多的趣味,从逆境中找到乐趣。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悲观地看待这个世界。只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他们对很多东西的兴趣都会降低。03接纳孩子的一起,就是最好的爱
比如我们发现孩子是比较随性的,不喜欢整理东西,总是把自己收拾好的屋子弄乱。这时候要怎么办?是狠狠地批评孩子一通吗?不是的,不要去指责孩子“就知道破坏”“一点儿不体恤父母的辛苦”……要知道,孩子也许是在探索,或是在玩游戏。我们要做的,不是去盲目地去判断,而是应该多多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性格特征,掌握得越多,教养的时候越轻松。一定要记得,我们对待孩子不是去改变,而是去发现。有时,我们也要问问自己,能不能接纳孩子的平庸?比如孩子学习了围棋,去参加晋级赛。原本信心满满的你,赛后发现孩子也只是普普通通,而不是天赋异禀,你的内心能保持平和吗?也许你会安慰自己说没关系,围棋只是兴趣班,如果这样想,说明你还是没有接纳。接纳孩子的普通,才能真正地接纳孩子的全部。大多数孩子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围棋如此,其他的也是如此。
一场比赛,只有一个冠军,我们不能说没得冠军的人就是失败者,就是不行,根本不配参加比赛。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只要孩子能保持兴趣,就能从中获得自己的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我们的人生就是由无数普普通通的事,普普通通的日子组成的。希望做了父母的你我,也能接纳自己的缺点和普通,不要自卑、不要悲观、也不要愤怒。因为你的自卑、悲观和愤怒,都会在孩子的性格中留下痕迹。给孩子提供一种平和、满足、安静的生活吧,这样我们幸福,孩子也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