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实施“四千行动”,加快探索具有重庆特色的城乡融合推动山区库区现代化和“三农”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做好“三农”工作、守好“三农”这个“战略后院”
文 |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 刘贵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近年来,重庆实施“四千行动”,加快探索具有重庆特色的城乡融合推动山区库区现代化和“三农”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做好“三农”工作、守好“三农”这个“战略后院”,努力在建设农业强国中作出重庆贡献。
收割机在重庆市梁平区仁贤街道仁贤村进行水稻收割作业(2022年8月20日摄) 向成国摄/本刊
以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改善农地质量
重庆坚持以“四改一化”为主要内容,深入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力争到2027年,改造提升达到“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标准的农田10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5等以上,建成区农田宜机化率达到100%。
加大高标准投入。坚持多措并举,统筹中央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市级专项债、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用于项目建设投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2022年率先启动实施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57.8万亩。
推动高质量建设。按照“以用定建、缺啥补啥”原则实施“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全程机械化”主要工程,完善高标准农田长效管护机制,构建政府、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管护格局,做到工程设计、产业规划、产业运营“三同步”一体推进,并引入51家央企、国有企业等参与建设运营。
实现高效益产出。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基础,以规模利用为手段,以农田综合种养为目标,实现“一田多产、一水多用”,旱地收益逐步达到3000元/亩以上、水田收益逐步达到5000元/亩以上。同时兼顾成本和收益,利用市区(县)奖补资金、新增耕地收益、土地流转溢价、项目经营收益等归还专项债利息。
以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做强农业“三产”
重庆深入实施千亿级生态产业特色培育行动,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力争到2027年形成5000亿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明确“34567”工作路径。“3”即重点推动企业上规、上云、上市“三上”,着力降要素成本、降物流成本、降营销成本“三降”;“4”即重点实施打造100家领军企业、100家高成长性企业、100家综合服务保障企业、100家技改企业,扎实推进签约、开工、竣工、技改“四个一批”项目;“5”即培育50家上市后备企业;“6”即实施食品安全、种养基地建设、品牌建设、平台建设、园区建设、“头羊计划”等6个专项;“7”即推动粮油、肉蛋奶、果蔬、休闲食品、预制菜、火锅食材、中药材等7个重点产业链提档升级。
抓好四个重点。着力壮大龙头企业,引进一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领军型和骨干型“链主”企业,加快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支持挂牌上市;着力延伸加工链条,做强做优七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全链条融合发展,健全联农带农利益共享机制;着力加强加工园区,争创一批国家级重点产业园区,建设一批市级示范园区,培育一批区县特色加工园区;着力推动技术创新,推动“产学研推用”一体化发展,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抓好质量品牌建设。
构建良好生态。全力打造要素成本低、政策支撑强、物流配送快、市场活力足、企业服务优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完备制度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最优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完善扶持政策,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支持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出台了支持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黄金十条政策”。强化要素保障,主要是用地支持、用能支持、物流支持和通关支持。
以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富裕农民
重庆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积极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到2027年,力争实现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79万元左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1。
强村富民促增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将防止返贫监测范围提高到8000元,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探索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五合一”模式,盘活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就业创业稳增收。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巴渝工匠”乡村驿站,打造“边城秀娘”“忠橙电商”“宁河巧姐”等乡土技能人才品牌,培育“云阳面工”“大足雕客”等特色劳务品牌,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以工代赈”、拓展就地就近就业岗位。
党建引领助增收。深入开展党建统领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行动,深入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工程,大力提升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谋划推动乡村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持续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让农民群众得实惠。
以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建设美丽乡村
重庆立足实际,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桃花源”,引领带动全市乡村面貌整体提升,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发展。
充分组织发动群众。聚焦“把农民组织起来”这个关键,融合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优化实用性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完善村镇规划管理“一张图”,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设牌楼亭廊“堆盆景”。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统筹实施农村基础设施“五网”建设、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三个革命”深化提升、“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乡村人才支撑“五大工程”,加快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抓好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抓好农村移风易俗,增加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扎实抓好试验示范。统筹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开展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中期评估工作,在6个区县、35个乡镇开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试点,加快形成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机制。今年将示范创建独具巴渝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7个,计划到2027年建成1000个,其余村同步开展建设,力争到2035年全部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