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云帆 上海报道
(资料图片)
“面值退市”正在令部分尚不构成财务类或重大违法类退市标准的企业瑟瑟发抖,而由此引发的市值管理行为也开始屡见不鲜。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自4月30日年报季结束以来,共有11家ST或*ST企业推出大股东或董监高增持计划。同时,在这些“临危增持”的公司中,又有10家公司股价面值都在“2元/股”以下,其中4家低于1元。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增持公司,部分实际已经锁定退市,连续两年财务指标不达标,出现重大违法濒临退市等。然而,这些退市几乎已经“板上钉钉”的企业,仍会发布增持计划,企图“亡羊补牢”。
“面值退市”阵容扩容
5月11日晚间,*ST海投(000616.SZ)披露了一则增持计划修订公告。原计划中,*ST海投控股股东海航资本拟在6月内斥资不低于2000万元的规模,按不低于0.95元/股的价格增持公司股票;然而在修订版中,“不低于0.95元/股”的描述被删除,对增持规模的描述则更新为“计划余额的1644.59万元”。
在修订公告之前,6月7日,深交所对*ST海投的增持行为下发关注函,要求其说明增持限价0.95元/股的考量,以及增持资金来源是否为控股股东向上市公司拆借所得等。
*ST海投于今年5月17日首次跌破1元大关,截至6月19日 ,公司收盘跌5.32%,报0.89元/股,已经连续19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进一步考虑*ST类股票5%的涨跌幅限制,*ST海投的退市或已板上钉钉。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包括*ST西源、*ST宜康等5家公司出现面值退市;ST泰禾、*ST中天等7家公司收到面值退市事先告知书;ST阳光城、ST粤泰、*ST紫鑫等7家公司已经锁定面值退市。
而在前述公司中,包括*ST海投、ST美置、*ST宋都等确定退市企业均曾实施增持计划,却仍未能扭转乾坤。
另一方面,纵观大部分面值退市公司,其在出现面值危机前,已经因本年财报或被监管层处以重大违法事项,而预计将在今年遭到退市。
不过,仍有包括ST泰禾,*ST海投这些原本仍不至2023年退市的企业,却因面值过低,而被“提早宣判”。
“大部分已经出现面值退市的企业原本就是锁定财务类或重大违法类退市的企业,但最近的情况已经很不同,很多首年披星戴帽的企业也开始出现面值退市危机了”,一位华东私募分析人士向记者分析。
“壳价值丧失以后,公司退市风险会被相对放大。面值退市的规则下一旦股价进入‘1元’的区间,恐慌又会升级。很多擅长借助跨年度财务调节避免退市的公司今年会尤其危险。”前述人士指出。
“临退增持”难有成效
在部分避免面值退市的市值管理中,增持计划节奏的差强人意,也最终导致公司未能幸免面值退市的结局。
ST美置(000667.S)也曾尝试市值管理避免面值退市。5月10日,该公司公告其董秘冯娴、总裁李俊锋等五位董监高,计划在3个月内分别以50%自持、50%自筹的比例,合计斥资5000万-8000万增持公司股票。
在公告增持之前,ST美置已经连续8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面值。对于公司来说,市值管理的时间窗口无疑分秒必争。
然而,计划增持ST美置的董监高却错过了这一时间窗口。在5月11日至5月17日五个交易日中,ST美置四度披露增持进展,但合计仅增持397.5万元,其仅为计划增持金额下限的8%。
较低的增持比例也令公司股价节节败退,回天乏术。5月18日收盘,ST美置报0.75元,连续第十四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而由于ST股涨跌幅限制,此时ST美置几乎丧失六个交易日回归1元以上的理论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市值管理并不能挽救因财务或重大违法导致退市的上市公司,但部分增持计划却粉饰了这一风险。
6月11日晚间,*ST新海第二十次发布“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公告。此前,公司及实控人张亦斌被中国证监会下达《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称公司2014-2019财报涉嫌虚假记载,2016年至2018年年报归母净利为负,2019年虚增利润,实际扣非净利为负,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6月1日晚间,*ST新海公告公司张亦斌增持股票计划,其拟于3个月内增持公司股票6500万股-7000万股。截至当天,该公司股票已经连续十四个交易日低于1元。
而前述增持已经是*ST新海近期的第二轮增持。在此之前,张亦斌及其妻子马玲芝已经完成了5月5日公告所承诺的2500-3000万股增持。然而实控人接连豪爽手笔,使得*ST新海截至6月12日收盘股价仍能达到1.01元,面值退市警报暂熄。
在“临退增持”一事上,监管机构也频频试图用“关注函”的方式,提示投资风险。6月1日,深交所发出关注函质疑*ST新海新一轮增持资金来源,资金实力,是否存在其他应披未披事项等。
“退市的本质问题还是企业经营的问题,市值管理很可能治标不治本。因为即便短期公司能避免面值退市,市值管理期一旦过去,长期来看还是有面值退市风险,所以这些增持行为其实很难让投资者心悦诚服”。前述私募分析人士向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