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5月中旬以来,包括浙江在内,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局挂牌成立。这也标志着,继两年前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组建,我国疾控机构改革开始加速。
疾控局的成立,传递了哪些信号?在人们过往印象里,疾控部门似乎“存在感不高”,疫情过后,我们该如何思考它在公共卫生系统中的角色?从机构改革的新起点出发,拥有更强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疾控机构将面临哪些新课题?这些问题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
把“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资料图】
因为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各级疾控中心作为监测预警的前哨、疫情防控的主力开始走入大众视野。
实际上,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已运行了近70年。1953年,我省设立省级卫生防疫站,上世纪50年代各地陆续成立的防疫站就是疾控中心的前身。
“随着时代变迁,过去的防控体系已无法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卫生安全形势。病毒持续变异,防控也需升级。”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告诉记者,人类仍然面临新发传染病的威胁,我们此前更多在讨论传染病如何“控制”,希望新机构成立后,更多地从预防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把“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2020年全国两会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府参事谢双成曾提出《设立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局,加快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提案。
“改变重医疗轻疾控的现状,把预防工作做在前头。”谢双成在提案中建议,要把全国疾控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任务来抓。在体制上,把疾控列入国家公务员管理系列,参照目前中医药管理局构架设置,设立疾病预防控制局,使之成为主管疾病预防控制的独立的、权威的行政管理机构。如今,谢双成的提案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意识到,防控到位是遏制疫情蔓延的关键。”谭晓东说,“现在大家对疫情的讨论少了,但是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会一直存在,各地疾控局的成立也是一种唤醒,传递出一个信号,国家将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提升至新的高度,它不仅限于医疗领域,而是国家公共安全的一部分。”
铺开一张疾控大网
目前,多个省级疾控局关于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三定方案”还未正式发布,但从国家疾控局的《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下称“《规定》”)中可见一斑。
《规定》显示,国家疾控局承担制订传染病防控及公共卫生监督的政策,指导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规划指导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指导疾控科研体系建设,公共卫生监督管理、传染病防治监督等五大职能。
我们看到,监督和决策两方面的职能得到突出强化,运用科学的研判做出决策、对一些行政部门进行监督,尽可能避免误判的发生。
另一方面,从国家疾控局领导成员看,曾驰援湖北的国家卫健委副主任王贺胜出任局长,原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常继乐,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中日医院原院长孙阳出任副局长。“一正三副”均有医学背景以及防疫经验。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在专业的事上,专业的人有了更多的发言权与决策权,意味着疾控领域长期存在的技术与行政分离状况将发生改变。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保障科学决策的同时,保障效率同样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疾病出现苗头或可能有传染扩大的趋势时,要有人率先拉响警笛,这样的预警能力,此前疾控体系有所欠缺,主要和机构设置有关。
“疾病防控是一个全链条的过程,疾控局的成立有助于进一步理顺职能。”谭晓东说,这种理顺不仅发生在本部门内部,疾控对相关部门的协调能力提升后,疫情监测和上报流程也会有优化。
从国家再到省、市、县级疾控局的设立,一张高密度的疾控大网正在全面铺开。
继2021年5月国家疾控局成立后,各省也开始组建地方疾控局,市、县级别的改革紧随其后。以浙江为例,除了省疾控局为省卫健委管理的副厅级政府机构外,杭州市、温州市、绍兴市等市级疾控局也已亮相。
“省市级疾控局成立,可以强化各级政府的公共卫生预警职能。”马亮认为,不同层级疾控局的功能定位要扭转“职责同构”和“上下一般粗”的体制问题,负责相对不同的职责,并有相对不同的机构设置。市县疾控局应更多侧重发现和上报问题,而国家和省级疾控局则重在研究和决策,形成错位发展。
成立后的关键课题
今年4月,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来到杭州,参加2023年全国疫苗与健康大会。他在发言中表示,今年是疾控体系改革非常重要的一年,要将省一级和市县一级疾控体系的机构改革做到位。
挂牌成立疾控局,仅仅是疾控体系改革的开始。下一步,站在新起点上的疾控局仍需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强弱项、补短板,全面提升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据了解,目前,我国共有疾控中心3376个,专业技术人员15.8万人,各类卫生应急队伍1.55万支、超过20万人,初步满足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需要。然而疾控体系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其核心问题在于人才、编制、经费。
目前,疾控人才“增量不足、存量流失”问题较为严重。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公共卫生类别执业医师数量从13.1万下降到11.8万。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各级疾控系统都有人才流失且招不到合适人员的情况,和同为五年制医学临床医学毕业生相比,预防医学人才在薪资待遇、职业发展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几位专家表示,新机构成立后,必须充分考量长效机制——在软件、硬件上形成长效的投入机制,加强疾控部门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合作,参照同级医疗机构的薪资水平,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建立起高效、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马亮也提到,改革之后的“大疾控”体系下,如何实现疾病防控的全国一盘棋,是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疾控机构后的重要命题。为真正解决“有预警无预报、有知觉无行动、有行动无协调”问题,疾控机构的改革步伐还在继续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