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作为绿色金融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扩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做好产品扩量增面。
随着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成为经济社会转型的两大主流趋势,在近日举行的恒绿励新·丰融致远——绿色金融交流研讨会上,恒丰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辛树人谈道,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大数据资源应用,通过研究分析碳账户、碳足迹等数据,实现对服务对象的精准画像,实施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数字化在绿色金融当中的支持作用。
(资料图片)
提升绿色金融数据支撑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披露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融资余额同比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发布数据也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5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万亿元,均位居世界前列。
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参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贸易与投资专委会荣誉主任委员唐丁丁介绍称,金融机构参与绿色低碳转型方式很多,传统的是以投资方式参与一些投资机构的股权,还可以发行各种类型的债券等。未来,金融在解决全球生态环保的绿色转型,以及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方面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完全可以也应该去助力中国绿色低碳转型。
在上述研讨会上,辛树人介绍称,截至2023年6月,恒丰银行绿色信贷总量同比增幅%。辛树人亦谈道,金融机构要积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途径,尤其要加快绿色金融数字化工具的建设,加强传统产品的完善更新,尝试探索碳金融和转型金融方面的创新型业务,加强绿色金融大数据资源应用,通过研究分析碳账户、碳足迹等数据,实现对服务对象的精准画像,实施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数字化在绿色金融当中的支持作用。
罗克佳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玮亦认为,数字化和绿色化的双轮驱动成为一个趋势,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用技术手段来保证数据的有效和真实,来支撑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
相关激励政策还需更加精准
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过程中,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吕学都建议,金融机构可利用好政府的优惠利率政策、选择绿色效益突出的项目、与多边发展援助机构等国际机构开展合作,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提升自身能力。
谈及绿色产品创新,在上述论坛中,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谈到了全国碳市场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111亿元,累计成交量亿吨,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同时,上海环交所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包括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清算所合作推出的上海碳配额远期产品,这是全国首个中央对手清算的碳远期产品,也是目前唯一的标准化的碳金融衍生品;还推出了上海市碳配额质押办法、碳资信评价体系等制度,为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的碳金融活动提供制度保障,上海环交所与上海证券交易所、中证指数公司等机构合作推出的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主题指数,去年上线了ETF指数产品,目前成交金额达700亿元以上。
不过,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坦言,目前碳金融产品市场出现了很多“首单”,但却难以推广复制。“未来,碳市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有更活跃的碳市场以后,碳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的创新也会越来越多,在市场上也能得到更多推广应用。”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